第一百一十章 新与古

但这在朝臣眼中还只是小疾,数十年来北国何曾伐南?至多掳掠些人口和银钱宝物便会归去。

真正的大患在西北!

为了应对北地局势,朝廷派遣多位将领派,并以节度使们手中交换来的兵力悉数托付,只求在秋收前稳住阵地,不使起伪齐荼毒京畿。

今岁南方少有天灾,必是丰收之年。

届时粮资充裕,自可进退有余。

至于西边宋义云,朝廷可是花了大力气,兵甲齐全、人马如山海,良将景从。

攘外先安内,十万人齐齐向瑶山以西进发。

然而当头一棒,右路军便在宋义云手上吃了大亏,覆没了数千人!

平叛众将冷静下来,转变策略,以瑶山为阵地借由西南与北漠与之交锋,派出大量细作寻求破绽,甚至策反将领以及当地土人,欲要侵扰之间伺机一击破之。

然后就被三山五岳里那些混不吝的货色教训,反倒这边几个都头先是被以家眷要挟,再由酒色引诱陷落,出卖军机,让得几处新建的粮仓被袭击,付之一炬。

又有刺客在关塞出没,掠去了守关一人都头的项上头颅。引哗然一片。

两日不到,大军营后的水源被人偷摸投毒,那人轻功超绝,踏行草簇宛若凌空飞腾,十余士卒都未能拦住,最后弓箭齐射才拿下。

虽查明之后就封堵了水源,重新开了一处,没有真个影响到行军,但经过此间种种,直到此时,将领们才真正意识到宋义云手下这群武人是何等无所不用其极!

「西北民风彪悍,人皆尚武,哪怕面对军阵都是枉然,但行刺投毒、袭击亲眷等事却再适合不过。」

梁军加强了大营值守与方位,又打杀了上百人仍未止住,日夜都有人不厌其烦袭扰。令众将神色阴郁。

「军中习武者不在少数,放武林中所谓二流三流之人比比皆是,然不可能如对方一样肆意。」

军中将士有限,武艺高超者多是对正冲锋将之类,特意抽调出来去行袭扰之事实在划不来。

「从之前捉拿的几人口中得知,他们都是宋贼人手下的三山五岳众,本为西北当地的武人,被收复后派来送死……只要能侵扰半分,对方就欣然满意,不指望这些人能干成大事。」

「江湖武人?既如此,我等为何不仿照着招揽一批武人与之对垒!」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闻言多数将领点头,不过也有将领面上流露犹疑,「宋义云屠杀西北,有赫赫威名煞气,这才威逼武人为其爪牙,以身后各州武人那无法无天的性情,恐怕……」

众将沉吟,最后上首那人开口,同意了招揽一批江湖散人为朝廷效力,分润一些压力,至少能同样做法去恶心对面。

「那些人本将也略知一二。」

「所求无非名利二字。」

「便封赏几个领头的,拉拢一批。小门小派还是算了,就以名头大的为主,让他们自己去组织人手。」

「我等只需略施威仪,再让各地官衙配合,自可让其服服帖帖,温顺听谴。」

众将了然,开始商量哪家合适。

「末将的小子素来纨绔,曾与一些武人结识,听闻论出名,合有两家为最。」

「真武,正阳,名望不小,不过后者不好动,左右二相也不会允许此刻再挑起「国师」一事。」

上首的大将沉思少许,了然点头。

「那便真武负责吧,传本将军令!」

「再许其自行安排西南本地的武人,数量一定要够,不要求他们去前线拼杀,但国朝艰难,这些人往日不事生产,如今总该回报一二……」

……

封山的真武终究没能逃开这漩涡,迎来了第一桩祸事。

「朝廷派来钦差,如今就在山下的重楼城中暂住。」

此代真武掌教玉鸿端坐,神色肃然。

鹤发童颜,得封真人的他一对瞳眸望看向左右蒲团上同样仙风道骨的二人。

正是同位真武山真人的玉琼、玉华。

此间为无妄山,金顶。

殿中只他们三人,面对朝堂下达的将军令,事情不算小,且在明知封山遣散门徒的当下,还要真武去为平定西北出人出力,实在让人难以心平气和。

不过三人面色还算平静,既不如前线众将想象中那样惶恐不安,也无借此机会大展手段定鼎魁首之名的念头。

仨老道眼观鼻鼻观心,全然不以外物悲喜,殿中流淌着无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