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道可道,非常道(二合一)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强名,勉强称名。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意思总结起来就是,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养的惟一操作者。没有她,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

一要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

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名状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不知道是不是专注特性的原因,导致他前世的记忆在这一刻完完本本的释放了出来。

他曾经看过的每一个字,都浮现在了他脑海中,是那么的清晰,就如同是剪辑过的影片,在他的脑中滑过。

看着面前的经书,他的大脑从未有过的清晰,看世界也有了一丝不同。

他以前看这本经书,书就是书,字就是字,看着除了莫名感觉高深之外,其他什么感觉都没有,但此次不同,他好像感受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那种感觉就像是经久不用的机器突然上了润滑油,非常的清明。

何维同抬起头,看向窗外的世界。

青山,浮云,流水好像都有了生命。

这种变化,让何维同眼前一亮,这便是道中的世界吗?何维同不禁自问。

这专注特性,让何维同对这段经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字还是那段字,译文也还是那段译文,但是何维同的心境变了,他从中读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他曾经不曾感受过得。

何维同放下书籍,他很确定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专注特性而产生的。

到了今天,何维同才知道自己以往读的书都算是白读了。

在专注特性的加持下,何维同真正读到了撰写经典者的心境,也读到了他所表达的东西。

虽然何维同依旧不知道该如何修道,但是他知道了什么是道,这就够了。

何维同再次放开了手中的《清净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安静的藏书楼,何维同全身心的沉了进去。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仅五百九十一字,只需要数页纸便能书完。

何维同手中的这本古籍却有着十数页,其中大部分都是前辈高人对这本经书的理解,注解。

有些注解与何维同后世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差不多,但是有些却大相径庭,不过看下去却另一番道理,何维同并没有偏听偏信,而是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

就这样,何维同在藏书楼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天黑,他才慢慢从书海中走出来。

何维同抬起头,看向窗外天边的一抹昏黄,然后缓缓合上了古籍,起身下楼。

何维同来到他拿起古籍的地方,这是靠近边角的一排书架,把手中的《清静经》放好,然后才出了藏书楼。

何维同,走在山间,缓缓往回赶。

回时的心情已经与来时的心情大不相同,何维同收获良多。

看着朦胧一片的天地,何维同心中前所未有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