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武当山

历史长河中,在武当上修行的隐士太多,从西周开始便是如此。

而这些人,后来又大多都成了道教的祖师。

不管是道家还是道教,或多或少都与超凡扯上了关系。

主要是这武当山曾经有过许多的高人,春秋至汉代末期,有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都曾隐于此山修炼。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

隋唐时期有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道教高人,自李唐开国自称老子后裔后,道教地位不断提升,到唐末时期武当山更是正式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当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到了宋朝,由于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到了元朝,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民间信众越来越多,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到了明代,武当山更是被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从此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持续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只是到了后来的清朝,由于统治者尊崇佛教,武当山才颓弱下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如今民国时代虽然崇尚科学与民主,但是武当山数千年来的底蕴任不可小视。

如今的天地虽然已经不再适合修行,武当山上也未必有高人,但是作为道教名山,难免不会有一二传承。

本来何维同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练武人,但是从四目口中,他却得知自己已经算是一个修行人了。

他所会的道门筑基术,在四目口中变成了一门修炼内功,补足精气的导引术。

猿击术变成了一门切实可行的修行功法。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了解,他才觉得自己更加需要来这武当走一趟。

他修行的时间不长,会的也不多,正是汲取百家所长的好时候。

隐士高人能遇到固然好,若是没有也不打紧,与武林同道切磋一下武功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