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与锻造极兵不同的是,海盐精纯仅仅只是一道工序,无法分段完成,因此虞国也不可能如钟灵一般,以将工匠分批的方式来保证此术秘不外传。

于是,虞国先祖想出了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

虞国用于海盐晒制的地方被称作“盐场”,盐场遍布沿海各处,并不罕见,但盐场产出的仅仅只是粗盐,未经精纯之法去除杂质,不可直接食用。

而用于施展海盐精纯之术的地方叫做“盐所”,盐所在整个虞国只有一处,就设在虞都东南角人迹罕至的海岸边,大小相当于一座村落,其中屋宅楼宇堪比皇宫。

朝廷会保证盐所中一应事物的供给,所有吃穿用度皆是国中最上乘的品类,且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盐所四周被高墙严密环绕,近乎“与世隔绝”。

盐匠一旦入内就从此世世代代不得踏出盐所一步,生老病死,娶妻生子,都要在盐所之内完成。

或许对于一些落魄褴褛之人来说,盐所是一处令人向往的衣食无忧之所。但唯有真正身处其中才会明白,盐所犹如一座巨大的囚牢,而盐所中人则是穿着锦衣华服,端着金杯玉盏的囚徒。

解无移一直以来都想改变这种现状,他想寻找一种双全之法,既能使盐匠们走出盐所活得与常人无异,又能保证海盐精纯之术不被泄露。

于是,“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便应运而生。

所谓“盐利分成”是指以虞国当年售卖海盐所得盈利的一部分作为盐匠的“俸禄”,用以替代朝廷对盐所的衣食供给。从此盐匠们便不再是靠朝廷直接养活,而是靠自己的“俸禄”养家糊口。

如此一来,海盐精纯之术就不再仅仅是皇室的获利之源,也成为了盐匠们的生活来源。海盐售卖获利越多,盐匠的俸禄也就越高,为了不让别人窃得精纯之术分走自己这一杯羹,盐匠们自然会心甘情愿地守口如瓶。

而既然保证了精纯之术不会外泄,盐匠们便也不必再被“圈禁”于盐所之中,他们从此便可自由出入盐所,如寻常百姓一般赶集、采买、游玩。

当然,解无移并不确定所有盐匠都能接受这种改变,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居于盐所中,早已习惯了这种与世隔绝却又衣食无忧的生活,对外界并无向往。

因此,为确保所有盐匠都出于自愿,解无移为他们准备了两种选择。

第一种,保持现状继续世代留在盐所中,朝廷会一如既往地提供所有生活所需,但同时也如从前一样不得踏出盐所。

第二种,以“盐利分成”替代朝廷供给,从此之后不再有固定的衣食供应,但可以获得随时出入盐所的自由。

其实,“盐利分成”这个想法之所以能在朝中受到支持,也是因为海盐售卖所得向来都是直接进入国库,对于百官而言,从这份盈利中分出一部分来给盐匠并未撼动他们的利益,只要国主不反对,他们自然也没有反对的道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便是国主的首肯。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昙花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不同版本,本文中所用的是作者将比较常见的几种版本自行理解后改编和简化的故事。

参考网页:百度知道-问题-《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第144章 朝中重臣暗受贿

起初, 国主也是犹豫不决,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割舍那一点盈利,而是担心一旦将盐匠们从盐所中“放出”, 他们便会变得不易掌控。

但是, 解无移早在几年前草拟的《大虞新律》中就已提及这个变革, 自然也早已为说服国主做好了充足准备。

他认为“强压之下必有反抗”, 而这世上又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看管再严, 只要有朝一日盐匠们受够了这间“囚笼”,必能在这高墙上寻找到“缝隙”。

到了那时,盐匠们若是闹个鱼死网破,海盐精纯之术依旧可能外泄,且根本防不胜防。

这就好比“治水”, 而治水之法讲究“堵不如疏”,与其以高墙强行将盐匠们心不甘情不愿地困于其中, 倒不如将他们的利益与皇室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盐匠们或许可以不在意皇室兴衰,却不会不在意自己的切身利益,而这种在意远比强迫更加有效, 因为他们不再是为了皇室保守秘密, 而是为了自己。

同时,将盐匠们“放出”盐所取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恩惠,解无移相信盐匠们必会将此铭记于心, 并因此与皇室同心同德。

利益与恩德, 这二者自古便是忠心的根源,想要获得盐匠的忠心, 有其一便已足够,而如今两者兼备,更是万无一失。

国主耐心听完解无移的分析,在原地愣神许久,随后欣慰地笑了笑,似是有些感慨。